购彩中心

 

预约挂号电话

010-59313313

不孕不育诊疗项目

卵巢早衰分三级,你在哪一级?

发布时间:2020-10-17    来源:北京华博医院

  生活中很多女性受到卵巢早衰的困扰,卵巢早衰的出现不仅让自己的皮肤变得有斑,还会让自己在备孕的时候不成功。卵巢早衰疾病对自己来说危害是相当大的。其实卵巢早衰也是分等级的,你知道吗?来看看下面的内容了解下吧。

  卵巢早衰一共分三个等级

卵巢早衰能治疗好吗

  一级:例假推后、烦躁易怒、脱发断发、失眠多梦、多疑多虑、轻度尿频尿急;

  二级:例假量少、易疲乏无力、皮肤松弛、皱纹增多、面色晦暗无光、色素沉着长斑;

  三级:闭经、腹部赘肉增多、乳房下垂、性功能减弱、黑眼圈、阴道松弛。

  卵巢中卵子的数量是从出生前就开始一点点减少的,当母亲怀孕20周时,胎儿的卵巢中有700万~800万个卵,孩子出生后则剩下100~200万个卵,到青春期时,就只剩30万了。

  正常情况下,青春期后,一般每次月经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子,同时还有一批卵子会凋亡。而卵巢中卵子的数量不会增加,所以到50岁左右,卵子就差不多消耗光了,女性也就闭经了。

  如果

  ①40岁以前出现超过4个月不来月经;

  ②血清卵泡刺激素(FSH)持续>40IU/L(2次检测FSH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),伴雌激素水平降低。则可诊断为卵巢早衰。

  卵巢早衰为什么会导致不孕?

  原因一、垂体功能异常:促性腺激素过度刺激,从而会加速卵泡闭锁,这样就会使卵泡消耗过多,影响卵泡的成熟和排出,因此女性就会出现不孕的现象。

  原因二、感染:女性儿童期的病毒性腮腺炎也是会造成早期严重的卵巢破坏。而且严重的感染,比如双侧输卵管、卵巢脓肿等会破坏到卵巢组织,因此导致卵巢早衰。

  原因三、免疫因素:卵巢早衰常常会并发甲状腺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。另外患者外周血中有抗卵巢的抗体,抗体与卵泡中相应细胞结合之后,从而就会损伤到卵泡,因此就会造成卵巢功能衰退,而导致女性不孕

  发生卵巢早衰后女性的身体上会有下面这些信号

  信号1、女性第二性征不明显,缺乏坚挺的胸部、纤细的腰肢、饱满的臀部;

  信号2、体态变化,骤然发胖,脂肪大量堆积于腰、腹、臀,失去玲珑曲线;

  信号3、嗓音逐渐粗哑,缺乏女性温柔特质;

  信号4、肤色晦暗无光泽,肤质粗糙、干燥,出现皱纹、色斑、中年暗疮,肌肤缺乏弹性;

  信号5、内分泌失调,白带过多过稀,或呈现异味、异常色泽,阴道分泌物不足;

  信号6、更年期提前,面色潮红,常常难以自控,焦虑抑郁,丧失自信,健忘多梦,易失眠;

  信号7、女性魅力减少,乳房开始下垂,出现产后松弛及哺乳后萎缩,失去弹性及饱满;

  信号8、“性”情变化,阴道分泌物少,较难享受性高潮,“性”福不再;

  信号9、容易患上妇科疾患,常常发生由于免疫力不足导致细菌感染的炎症;

  信号10、经前综合征,月经失调、没有规律,痛经,经期过长或过短,经量过多。

  如果你在35-45岁之间:出现1个,表示你的卵巢功能稍差,应注意你的生活状态;出现2个,表示卵巢功能出现紊乱,应适度进行保养;出现3个及以上,表示卵巢功能进入衰退通道。

  生活中要做卵巢方面的保养

  1)充足睡眠,改善心情:熬夜会影响雌激素的合成与分泌,进而影响卵巢功能。有研究发现,熬夜时间越长、越频繁,出现早绝经的几率越大。长期压力过大、焦虑、忧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,阻碍激素分泌,抑制卵巢排卵,从而容易损害卵巢健康。所以,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也是保养卵巢的一大“法宝”。

戒烟酒

  2)戒烟限酒,均衡饮食:烟草中的多环芳烃类对女性卵巢滤泡可能有毒害作用,酒精也可能引起卵巢组织改变,影响卵巢功能。有数据表明经常吸烟的女性会比正常女性提前1~2年绝经。过度节食减肥、膳食不均衡易造成营养不良、免疫力下降、内分泌紊乱,不利于卵巢健康。此外,卵巢与雌激素也关系密切,女性日常可适当多食用大豆制品、西蓝花、杏仁、紫甘蓝、蓝莓等蔬果。

  3)适龄生育,母乳喂养:由于孕期不会排卵,哺乳也会让排卵受到抑制,对保养卵巢有一定的好处。所以女性晚婚晚育也要适度,并坚持母乳喂养。

  温馨小贴士:除特殊情况(如怀孕等)外,如果连续两个月月经减少或停经,应及时就医。对自己卵巢健康不放心的朋友,也可就医进行盆腔B超和激素六项检查。若您还有卵巢方面问题可随时点击咨询按钮,华博专家给您解疑答惑。

热门搜索

友情链接

医院地址:北京市南三环东铁营桥往南300米
健康热线:010-59313313
门诊时间:08:00-17:00(全年无假日医院)
版权所有:北京华博医院
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444号
(京)医广【2021】第02-10-0184号
特别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
Copyright©2010-2021 All rights reserved